關於我們

木柵復活堂堂史(1955 - 2016)

木柵天主教的傳教工作,開始於1955 年,由孫友琴神父在永寧巷購置住宅(現為久康街博嘉診所現址)暫作聖堂。1956 年教區購買指南路旁山坡地計劃建堂,1957 年蔡任漁神父開始建置教堂,原址是台北縣木柵鄉指南路一段,現址為台北市文山區木新路二段二號。1957 年蔡神父建堂完成,取名為「寵佑之母堂」,並為首任主任神父。蔡神父建堂後,身兼台中市靜宜英語專科學校校長和政大西洋語文學系教授,為推展堂務,特別邀請剛從羅馬回國的郭潔麟神父擔任副本堂。

當時的善會組織及工作情形具有相當的規模:

聖母軍:有「寵佑之母」和「曉明之星」二個支團,神師分別由蔡神父和郭神父擔任。團員前者多為社會人士教友參加,後 者則以僑生教友為多,工作重點為牧民福傳和貧病探訪。當時 教堂的幅員比現在的堂區廣闊。除教堂周圍地區外,還有打鐵寮(現在木柵一期重劃區),抱子腳(現為木柵路四段新光河山社區)、孫連仲將軍公館和他的部屬宿舍、博嘉台糖宿舍、馬明潭(現為再興中學)、中央黨部宿舍、溝子口台銀宿舍以及埤腹經濟部宿舍等地。

聖味增爵會(現為聖文生會):為遣使會會祖文生・德保所創立,以助貧困者為宗旨。會員為稍有社經地位年長教友,負責基金 的捐獻工作,並設置獎助學金,獎勵成績優良和家境貧困的教友學生。

小學兒童主日學:講解簡單教理和教堂的禮儀,上課後,還特 別提供餅乾或點心。

中學學生會:教理講授,信仰分享和聯誼共融。

聖詠團:指揮教唱和司琴均為政大學生擔任。團員也多為政大 學生參加,在平日和主日練唱,除國語聖歌外,還練習葛利果 彌撒的拉丁文曲目。

about-01.jpg
about-02.jpg
(圖上:王愈榮主教與神長、教友合影於「寵佑之母堂」前)

教堂教友以政大的僑生居多,分別來自港澳、星馬、日韓、菲律 賓、印尼、緬甸…等地。由於經費和物資相當匱乏,來自羅馬的經費和美國的救濟物品(如麵粉、奶粉、牛油和舊衣服),都在復活節和聖誕節期間分發給教友,也有附近的居民,如久康街眷村的軍眷、開元街市場和教堂背後渡船巷高等法院宿舍的員工等,也有較遠地區的居民前來領取。1961年為推展青年福傳和救助貧困學生工作,成立福德學生中心,由聖文生會辦理貧困學生獎助學金及救濟貧困教友生活等事宜。

後因政府都市計劃開闢木新路,教堂於1978年被拆除,推平山丘,教區指派比利時籍裴效遠神父,在剩餘的土地上籌建新堂,在建堂期間,裴神父另租用公寓,闢為聖堂,供主日彌撒及各個慶典之用。

1980年初新堂落成,由主教祝聖取名為「復活堂」,並由裴效遠神父擔任新堂首任主任司鐸,新堂設計為地下一層,地上五層之建築,聖堂位於一樓及挑高的部分二樓。

1991年裴神父去世後,教區先後派任華瑞禮神父及桂雅安神父管理本堂,

1993年狄剛總主教將木柵的傳教工作,交由耀漢小兄弟會來負責。

目前教堂約有教友四百多人,平時參加主日彌撒約有二百多人。耶穌說:「只要有兩三人聚在一起,因我的名祈禱,天父必給他成就。」復活堂第一個善會團體-- 玫瑰同禱會,於1995 年成立,2010年更名為救主慈悲祈禱會。後來陸續成立傳教協進會、聖詠團、聖母軍四個支團:「進教之佑」、「上智之座」、「信德之母」及「憂苦之慰」,福傳組、查經班、讀經班、讀書會、主日學和青年會,也都在天主的恩寵下一一建立,並成為自養制堂區。

在聖神與神長的引導下,本堂有著特別福傳使命,2004年成立了「永安長青文康小站」,推展社會服務工作,並於2010年4月復活節堂慶當天,正式成立十字玫瑰樂團,豐富青年人的信仰生命,以音樂為主福傳。

這些年歷經多位神長與修女們的牧養,復活堂教友們積極參與各善會團體,協助神父、修女做牧靈和福傳工作,同心在聖愛內傳揚基督福音,感謝讚美主!

(圖一:教友麗華姐的母親及弟弟)
(圖二:繼「寵佑之母堂」後,新建的木新路聖堂取名為「復活堂」)